桃園工廠大火 空汙塞車市區狀況慘 環保局:業者若未通報將重罰

桃園市桃園區一家不織布工廠今天凌晨火警,大火一直到上午8點30分才控制,火警發生時不但讓運動的民眾連忙離開,因周邊交通管制,上班上學尖峰時間引發塞車、空汙,空氣中彌漫化學惡臭味,家戶、辦公室緊閉門窗。

環保局上午也派員監測火場周邊空氣品質,初步數據顯示上風處揮發性有機物為0.153ppm(百萬分之一)下風處0.189ppm,尚無明顯危害,但是一樣發警訊提醒火警周邊敏感族群要注意防護。

另空汙法要求業者,空汙等突發意外,1小時內應通報,若未通報可罰10萬至100萬元。環保局將調查若無立即開罰。

地方粉團「桃園大小事」PO出火警照片後,不少上班族留言指出火警南北兩側的經國路、春日路尖峰時段就很塞,火警發生後簡直塞爆,還有駕駛人分心發生車禍。也有網友留言聚脂纖維在火焰接觸後會捲縮並融化,燃燒緩慢,會有點發泡,並產生黑煙和化學刺鼻臭味。

莊敬里長高淞泰表示,濃煙很嚇人,里民反映空氣中一直聞到化學怪味,提醒大家出門要戴口罩。附近的同安、同德國小、慈文國中、同德國中雖然受影響,但還沒有到停課的程度,校方請老師師注意學生健康狀況,並讓學生盡量待在教室。

南市打擊汙染提升空品 推亮麗晴空3.0計畫

台南市跨局處推動「亮麗晴空行動計畫」,空氣品質不良日數比例從2022年的15.48%降至2023年的9.18%,改善率6.3%為6都第1,藍天日數也連續兩年突破9成。但面對空品標準的嚴,正研擬強化策略管制,即將推出「亮麗晴空3.0計畫」,市民只要依告警訊息防護,就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

環保局長許仁澤表示,在各項空氣汙染物中,PM2.5與臭氧對民眾健康影響最為直接;去年南市PM2.5平均濃度為18.2μg/m³,較108年下降18%,臭氧8小時濃度也改善了11.7%,這兩項指標改善率都居全國之首,好成績來自於市府針對固定、逸散和移動污染源所做的精進管制策略。

固定汙染源方面,環保局輔導74家高臭氧生成潛勢的工廠,透過安裝防制設備及推動循環經濟技術,有效削減了21公噸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逸散汙染源的管理則是在工地中導入智能AI辨識系統和自動灑水設備,有效抑制揚塵。移動污染源方面,積極推廣電動機車,已累計增加了5.3萬輛,成長率6都第1。今年更針對偏遠地區、中低收入戶、幼兒家庭及外送員提供友善補助,嘉惠不同族群。

環保局表示,未來持續針對高臭氧生成潛勢的行業進行盤查,並與經發局合作,投入560萬元導入專家深度輔導未登記工廠取得特定工廠登記,期能有效減量。另積極推動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提高空汙管制效率,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未來會將空品預報資訊擴大至雲嘉南空品區共享,民眾應提前採取自我防護措施,有效降低空汙風險,讓整個南部地區的空氣品質進一步提升。

桃園煉油廠又失火 環保局:若違反空汙法將開罰

中油桃園煉油廠今早發生火警,桃園市環保局表示,將依火調報告結果查核中油煉油廠是否確實執行空氣汙染突發事故緊急應變措施計畫,若違反將分別依違反空氣汙染防制法第32條、33條告發,各可處1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1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罰鍰。

環保局表示,中油桃煉廠疑似M07製程中真空蒸餾塔輸送柏油的管線破洞,造成氣體從破洞處洩漏,因真空蒸餾塔的高溫作用造成燃燒,中油人員當下立即關閉管線輸送,並出動廠內消防隊進行滅火,消防局、環保局也前往現場滅火、應變及監測空汙,約上午9點30分左右已無明火,現場由黑煙轉變成白煙。

環保局表示,同步以模式模擬空污影響範圍,並透過市府內部通報機制,通報桃園、龜山、蘆竹區公所,由公所再轉知可能受影響的所在里,提醒民眾注意防護;此外,稽查員持續在下風處監測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由9點多的0.19ppm持續下降到中午12點多的0.07ppm,另於廠區周邊也未發現消防廢水外溢,所有消防廢水皆回收至廢水處理單元。

環保局表示,詳細起火原因仍待消防局火調報告釐清,若涉及違反空汙法第32條第1項,從事輸送或其他操作致產生明顯之粒狀汙染物散布於空氣,或管理不當產生自燃或從事其他操作致產生異味污染物,將依第32條告發,裁處1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同時查證中油煉油廠是否切實執行空氣污染突發事故緊急應變措施計畫,若不切實,將另依違反空汙法第33條告發,可處1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罰鍰。

SRF發電替代燃煤引空污疑慮 環境部:年底發布法規嚴管

政府推動SRF固體再生燃料發電替代燃煤,有助減碳,主要使用廢塑膠、廢木材、廢布料,將這些廢棄物能源化,做成固體燃料,但外界擔憂恐引發空污。

對此,環境部從6月起,針對全國48家SRF製造廠以及18家使用廠進行總體檢,顯示台灣SRF品質管制標準比歐盟嚴格。不過,政府針對SRF使用廠尚未建立發電的模式,經濟部長郭智輝做出回應。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經濟部對於化廢為能、SRF使用廠的建立發電模式,輔導業者,實際的時程規劃大概要3個月。」

不過,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質疑,目前只有產品原料符合歐盟標準,但空污排放寬鬆,法制規範還沒完備,不應強推SRF。尤其桃園市政府先前2度撤銷3家SRF發電廠進駐桃園科技工業園區,其中,台灣立方還向桃市府提出180億元國賠,立委認為是中央搞烏龍。

對此,環境部回應,現有的行政指導將提升成法律位階,修法加嚴管制。

環境部次長沈志修回應,「預計在年底會把從嚴的標準訂出,12月底以前會拿出來。」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認為,「SRF廠跟SRF的發電廠被污名化,造成台灣很多的廢棄物去化造成問題。」

經濟部長郭智輝說道,「就委員所指導的方向來蒐集資料,然後定義新的模式。」

針對提出國賠的台灣立方是美商企業,邱議瑩擔憂,恐導致國際懷疑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安全,也讓SRF被汙名化。郭智輝表示,會與環境部充分檢討。

台南加工廠偷排重金屬廢水 最高恐挨罰600萬

台南市一家金屬加工廠未經處理,就將含重金屬的酸性廢水導入化糞池後直接排出廠外,汙染鹽水溪,環境部環境管理署查獲後要求停止排放,並告發業者違反《水汙染防治法》,可處6萬至600萬元罰鍰,情節重大則可命停工或停業。

環管署南區環境管理中心說明,金○興公司為金屬加工廠,從事金屬板蝕刻製程會產出含重金屬的酸性廢水,該公司根據《水汙染防治法》屬於列管事業,應依規定取得排放許可證或簡易排放許可文件,並透過酸鹼中和及使用重金屬捕集劑或吸附材料等方式,將重金屬以吸附材料吸附或沉澱為汙泥後去除,才可排放廢水。

但環管署南區環境管理中心發現,該公司在廢棄物清理計畫書登載為印刷輔助業,且將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蝕刻製程廢水,經由廠區後方地版的排水孔導入化糞池後,直接排出到廠外,督察人員當場要求立即改善、停止排放,並依《水汙染防治法》告發。

環管署呼籲,事業對於製程是否需申請相關環保許可文件,可逕洽各縣市環境保護局詢問,申請後並依許可妥善操作相關設備,不得任意排放未經處理廢水汙染環境,環境管理署南區環境管理中心與南部各縣市環保局將持續攜手查核可能造成河川流域汙染的事業,以改善水體水質。

桃環保局AI智慧監控 查獲觀音工業區鹼水汙染樹林溪

桃園市環保局表示,位在觀音區河川(海岸)水質連續自動監測站偵測樹林溪下游出海口水質pH值異常升高,稽查人員查出汙染源為觀音工業區內某電路板製造商,已要求改善也會罰款。

 

業者排放鹼性汙水至雨水下水道流入樹林溪中,依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第28條告發,可處1萬元以上600萬元以下罰鍰,現場開立限期改善通知書。

 

環保局稽查報案中心25日接獲自動監測站通報後,當天派員前往樹林溪向上游循跡,發現有可疑廢水從觀音工業區雨水放流口排放至樹林溪中,經檢測放流口水體pH值已達9,現場稽查人員立即通知觀音工業區汙水處理廠關閉雨水放流閘門,阻止汙染水持續流入樹林溪,並查獲汙染源為一家印刷電路板公司,因製程操作不慎造成鹼性化學物質流入雨水道。稽查人員在該公司旁雨水道測得pH值高達12,環保局當日下午已派抽水車到該事業廠區將雨水道異常廢水抽至廢水處理設施,並續派至雨水放流口進行應變動作。

 

局長陳世偉表示,環保局近年致力發展AI監控設施,配合海保署政策針對出海口區域設置河川(海岸)水質連續自動監測站,24小時監控河川出海口水質狀態,未來會積極擴展AI監控能力,由河川出海口區域向上游工業稠密區設置小型水質連續自動監測站,為桃園的自然生態環境,也為民眾的生活品質把關。

桃園AI環境科技執法奪國際大獎 20月來裁罰汙染達2143萬

桃園AI環境科技執法勇奪「2024 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亞太區首獎,桃園智慧城市治理獲國際肯定。桃園市環保局今天表示,今年代表市府以「城市環境治理:AI環境汙染辨識系統」為題,參加2024年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成績昨天在美國揭曉,這套辨識系統贏得亞太區首獎,也等「智慧桃園」的政策獲國際肯定。

 

這套系統準確率達80%。若經辨識到異常狀況,系統自動以LINE或影像告警,有效提升55%稽查效率。透過這種人機合作模式,去年1月至今年8月違規案件裁罰金額合計2143萬元,顯示系統除可遏阻廠商違規,也讓企業落實自主管理,提升民眾滿意度。

 

環保局長陳世偉指出,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為美國數位研究及顧問機構Gartner舉辦,是全球頂尖的國際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智庫機構,也是全球研究能量最大的資通信科技調研與諮詢公司,每年舉辦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的競賽,並向全世界徵件,競賽區域分成美洲、歐洲、亞太等3個區域。

 

比賽有來自全球上百件的作品,包含資訊、通訊、行政、經濟與藝術等領域,今年的競賽不再區分政府層級,所有計畫一起評比。3個競賽區各取前4名入圍,再決選一名首獎,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與亞太區其他國家的計畫競爭,脫穎而出獲首獎。

 

環保局說明,為提高環境品質監測的效果,以機器視覺技術首創「AI環境汙染辨識系統」,作為城市環境管理的新模式。去年陸續發展不同類型的AI影像辨識技術,包含施工揚塵、機動車輛智慧偵測、判煙、水色、環境衛生、營建路汙及改裝排氣管等辨識,並結合空品感測器物聯網、水質物聯網及聲音照相等科技,作為空氣品質、河川水質、環境衛生及機車噪音等4大領域的稽查管制。

 

環保局表示,系統除了獲得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亞太區首獎,系統內的子系統也曾獲智慧城市競賽獎項,包含AI判煙辨識系統獲2023年美國「智慧50大獎」,及同年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今年AI施工揚塵辨識系統也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AI水色辨識系統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及「GO SMART Award 2024」的肯定,機動車輛智慧偵測辨識系統去年也獲得市府創新獎。

近4成餐飲業防汙染設施未掌握?北市環保局:已全改善

台北市環保局為落實餐飲業油煙管制,協助業者符合餐飲業空汙防制管理辦法規定,但審計部指出,北市至去年8月止,列管餐飲業者中有695家需進行法規符合度調查作業,完成調查的業者僅426家,仍有269家業者無法掌握,占比38%,市府應盡速辦理並督促改善。環保局表示,經滾動式調查,列管的餐飲業者已全數設置油煙異味防制設備。

 

根據餐飲業空氣汙染物防制設施管理辦法條規定,以店面型式經營之燒烤業、排餐館,或營業面積達100平方公尺以店面型式經營且產生油煙之餐飲業,屬列管餐飲業,應從111年2月1日起設置集氣系統、油煙處理設備等設施,並定期落實設備清潔或保養。

 

北市先從110年起陸續針對符合管制條件及規模之餐飲業者進行列管,但審計報告指出,至112年8月底止,列管857家餐飲業者,排除已歇業或無油煙排放者162家後,餘695家需進行法規符合度調查作業,其中完成法規符合度調查者計426家,亦即仍有269家列管餐飲業者的污汙防制設施設置情形無法掌握。

 

另外,根據列管餐飲業者名單與去年1至8月民眾陳情案件比對,計有12家列管餐飲業者被投訴油煙污染,甚有2家業者,民眾陳情次數高達5次以上。

 

北市環保局指出,在法令生效前,環保局即完成餐飲業者清查,但當時部分店家受疫情影響,且餐飲業異動頻繁,環保局持續滾動式調查更新,再今年9月,共計列管756家餐飲業者,全數都有設置油煙異味防制設備。

 

環保局表示,屢遭陳情的餐飲業,大多是異味較嚴重的燒烤餐廳,有的業者因防制設備效能不佳,或保養頻率不足導致民眾陳情,環保局已有執行專案稽查與輔導業者改善設備及提高保養頻率,經輔導改善後陳情數已下降8成。

大樓消防泡沫外流釀泡泡河還說謊 環保局逮源頭開罰

新北市環保局近期破獲兩起位於中和區的泡沫污染溝渠的案件。9月29日和10月2日,稽查人員分別接獲民眾通報於瓦磘溝及橋和路與福祥路交口出現泡沫廢水,經稽查發現,污染源均來自社區大樓的消防泡沫廢水操作不當。環保局已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對違規單位依法告發,最高可處以新臺幣300萬元罰鍰。環保局強調,瓦磘溝是新北流域治理平台的重點整治對象,將持續加強稽查,並呼籲社區大樓強化消防廢水防治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環保局表示,第一起事件發生於9月29日,民眾反映中和區瓦磘溝內出現泡沫。經追查,環保局發現該泡沫源自翔之譽社區。雖然該社區初時聲稱「無設備故障」,但環保局與消防局共同查核後發現,消防泡沫原液的容量及壓力均低於標準值。最終,該社區承認消防設備早前出現故障卻未妥善處理,導致泡沫流入水體。此已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30條第1項第2款規定,環保局已依法告發並要求其限期改善。

第二起事件於10月2日中午發生,環保局接獲通報指出中和區橋和路及福祥路口出現大量泡沫。儘管當天為颱風天,環保稽查人員仍迅速到場查察,發現污染源來自登山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的泰隆丰和建案。該公司在進行消防設備更換作業時,因應颱風可能引起的水位上升,將消防泡沫原液儲存在廢水池內。然而,由於開啟自動溢流系統,導致泡沫流入附近的排水系統,最終污染了大排水路。該行為同樣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環保局已依法告發並要求限期改善。

針對這兩起事件,環保局強調,消防設備產生的廢水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對水體及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防止類似情況重演,環保局呼籲社區大樓應定期檢查消防系統中的泡沫原液儲存設備,避免因故障造成泡沫外洩。此外,應妥善收集和處理因設備維護、測試或更換所產生的消防廢水,切勿擅自排放至排水系統或河川,並建立完善的應變機制,若發現設備故障或操作不當,應立即採取措施防止污染擴散。 環保局提醒,瓦磘溝等區域的排水系統為新北市重要列管水體,任何污染都可能對環境及民眾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相關單位應高度重視,積極防範。新北環保局全年無休守護市民環境,民眾如發現任何水污染情事,應立即撥打1999市民服務專線報案,環保局將快速派員前往處理,與市民共同維護環境品質。

8醫院放流水「抗生素超標」 環境部:將加強藥物回收機制

根據環境部針對國內醫院3年調查發現,有8家醫院放流水中的抗生素明顯超標。環境部今(8日)表示,抗生素明顯超標對環境可能產生危害,醫院若超過建議監測基準值,就應進行來源掌握與削減,環境部將與衛福部合作,強化藥物回收機制與管道,並加強放流水抗生素檢測管理,擴大到其他醫療院所,降低相關風險。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從109至111年,針對醫院放流水進行檢測與調查。發現台南奇美、台中榮總、亞東醫院、高雄醫學大學等8家醫療院所的放流水,檢出超標的抗生素,包含環丙沙星、頭孢他啶、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等,其中又以頭孢他啶超標數值最明顯。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長王嶽斌表示,環境部從109年起連續3年,針對醫院放流水進行檢測與調查,調查標準是參考國內健保資料藥品用量與國際相關管理項目制訂,篩檢9項新興藥物項目進行管理,並針對一定規模醫療院所納入檢測與管理。

對於8家醫院放流水中的抗生素明顯超標,王嶽斌表示,醫院若超過建議監測基準值,就應該採行掌握來源與削減措施。

王嶽斌進一步表示,目前檢測以醫學中心為主,未來環境將與衛福部合作,強化藥物回收機制與管道,並加強放流水抗生素檢測管理,擴大到其他醫療院所,並針對檢測項目進行滾動式檢討,降低相關風險,並依照行政院計畫與後續需要,希望醫療院所配合進行檢測與深化。呼籲民眾回收處理藥品,不要丟入馬桶,像是抗生素、針劑、荷爾蒙等,要拿到醫院回收。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經行政院於今年7月核定是以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和農業部為主責單位,自明年開始啟動。

而針對醫院放流水抗生素殘留問題,行政院會另成立跨部會平台處理,依據聯合國四方組織「防疫一體」六大行動路徑將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部會均納入跨部會平台共同合作。

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受訪也強調,醫院藥物等醫療廢棄物處理都是依照規定處理,另一種可能性是病人服藥後經排泄物代謝進入下水道,但是醫院要針對這種情況處理相對困難,且同樣會在病患家中也會發生,最終應該是從抗生素合理使用去處理。